
賈伯斯21歲創業,是個電腦頑童,也是科技天才的賈伯斯,一生浸淫在高科技中,締造了無數個傳奇,如蘋果電腦、麥金塔、iPod、iPhone、iPad 等,每次的推出,都讓人驚呼,也讓人愛不釋手。有人說他是個夢想家,也有人說他是個先知,他總是比別人早一步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身為公司的執行長,他不止是個管理者,也是一個有遠見、有創意的領導者。他是個完美主義者,有時候甚至吹毛求疵、龜毛到令員工受不了,但最後總是證明,他的苛刻要求是正確的。
在 我看來,所謂文化創意産業,其實就是“文化産業”加“創意産業”,英文是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但是,事情並非像加法這麽簡單,其中涉及到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涉及到兩次現代化的等諸多複雜問題。作爲文化創意産業的實際操作者和理論探索者,我想先提出“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的八大不同特點,文化≠創意﹔就像窮人要求『平等』≠富人要求的『自由』一樣,最後簡單說明文化産業與創意産業應還原其涇渭分明的路徑,供各路方家批評討論。
一、文化産業與創意産業的八大不同特點
1、文化産業是現代的,創意産業是後現代的
我認爲,文化産業與創意産業的最重要區別是:文化産業是現代産業,創意産業是後現代産業。文化産業誕生於西方現代社會,創意産業誕生於西方後現代社會,因爲“出生的時機”不同,決定了它們許多不同的本質。
有人把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分爲兩次:一是已經完成的,以工業化、城市化爲主要特徵的第一次現代化;二是正在進行的,以知識化、資訊化爲主要特徵的第二次現代化。1 我更喜歡用現代化與後現代化來劃分這兩種社會形態,並列出下面許多不同特徵:
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爲基礎的,後現代化則是以知識化爲基礎的;現代化是城市化的,後現代化是網路資訊化的;現代化是集中的,後現代化是分散的;現代化講究經濟 效率,後現代化講究生活質量;現代化講究變化,後現代化講究創新;現代化是趨同的,後現代化是多樣的;現代化是大衆傳播,後現代化是網路傳播;現代化的受 衆是大衆,後現代化的受衆是分衆;現代化是全球統一的西方風格,後現代化是全球化的地方風格;現代化是機械複製;後現代化是數位化複製;現代化是類比的, 後現代化是數位化的;現代化是現實的;後現代化是虛擬的;現代化是同構的,後現代化是解構的;現代化是直線因果,後現代化是網路因果……文化産業與創意産 業的諸多不同性質,就是由上述“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決定的,或者說,文化産業是現代的,創意産業是後現代的。
2、文化産業是工業經濟,創意産業是知識經濟
文 化産業又稱爲“文化工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文化産業定義爲:“按照工業標準生産、再生産、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簡而言之,文化工業意指通過工業化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産、再生産、供應和傳播。這裏,大規模的要求和經濟上的策略,比其他考慮 更爲重要。”
相反,創意産業則是一種知識型的産業或稱知識經濟,若是沒有把資訊革命導入到創意經濟中,那是漠視了資訊革命 的成果,創意産業應是互聯網經濟,知識經濟整合而成的新經濟。我非常認同這樣的的觀點,我們需要更多對創意産業具有真正前衛理念的人。總之,文化産業已是 被歸屬於工業經濟,而創意産業則是屬於知識經濟的範疇~是可以開放給全球人才共同來參與的領域。
3、文化産業是全球標準化,創意産業是全球多樣化
現 代性起源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一開始就與“文化”扯上關係。文藝復興之後的科學革命、啓蒙運動,以及後來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一個 以西方爲中心,以西方價值爲標準,將工業産品規範化、ISO化,同時將文化産品標準化後向全世界推廣的過程。比如,美國好萊塢的奧斯卡金像獎,德國柏林影 展的金熊獎,法國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等等,實際上是爲文化産品樹立了全球化的西方範式。而影響更爲深遠的多種諾貝爾獎,也是西方標準全球化,看看諾貝爾 文學獎的宗旨就知道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獎勵“富有理想主義的最傑出的作品”。這種“理想”和“主義”,完全是按西方價值觀來衡量的。狄斯奈樂園經常被當作 文化産業的典型案例,它也全球標準化——無論樂園建在世界哪個地方,它的管理模式和風格都是完全一樣的。
從廣義的角度看, 現代競技體育也是一種“文化産業”,因爲它具有遊戲和娛樂的功能。“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球標準理念,與之相應的是全球統一的競賽規 則。儘管在開幕式上,主辦國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民族傳統,各國代表團也可以穿著民族服裝出場,但是在正式比賽時,民族服裝必須脫下來,穿 上指定贊助商提供的標準運動服,所有運動員都只能尊守同一種規則競技。當然,還有金氏世界紀錄,也是全球標準化的。這種單向度,都是文化産業的基本特徵。
但是創意産業顯然不同,同樣是全球化,由於具有後現代性,創意産業講究地方風格和文化個性。以創意旅遊爲例,全球各地與衆不同的地緣特點、民族個性、地方 風俗、文化傳統等等,是創意旅遊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資源。如果遊客走遍世界各地,看到的是完全一樣的風景和民俗,那就不如呆在家裏算了。
4、文化産業網下生産銷售,創意産業網上生産銷售
雖 然文化産業具有非物質性,但是它的生産、銷售過程具有高度的物質性。它的傳播需要依靠紙質媒體和影院,或依靠作者與讀者界線鮮明的、不能直接互動的電臺、 電視。這一切限制,都是因爲文化産業是在互聯網誕生之前發展成熟的。相反,創意産業則是伴隨著互聯網的成長誕生的。人們將互聯網稱爲第四媒體,它不同於依 靠視覺的第一媒體——報刊;不同於依靠聽覺的第二媒體——電臺;不同於具有視聽功能的第三媒體——電視。互聯網是多媒體的,具有傳統媒體沒有的互動性,作 者與讀者的界限模糊甚至消失。互聯網是虛擬的、數位化的、開放的,而傳統媒體的內容還是地方的、封閉的。
文化産業在網下生 産銷售,創意産業在線生産銷售。當然,有些網站目前雖然具有在線銷售功能,如賣書的亞馬遜網、卓越網,但沒什麽生産功能;相反,有的網站具有在線創作功 能,如搞原創文學的榕樹下等等,卻沒有在線銷售功能,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每個環節無法構成價值鏈,也就談不上什麽産業化。
事實上,目前少數原創網站,如起點中文網,已經初步在網上建立了生産/銷售新模式。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文學,而是文化創意各專業的網路價值鏈。只要給我們必 要的資金和時間,我們就可能創造一種新型的網路組織,將天南海北的SOHO們連結起來,爲人類創作前所未有的精神産品。
5、文化産業是機械複製,創意産業是數位化複製
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用“機械複製”來揭示文化工業的本質。文化産業就是一種文化工業。而任何工業,都具有機械性質。與前現代時期的手工生産相比,“機械複 製”具有標準化和低成本的特點。無論手藝如何高超,想手工生産兩件一模一樣的産品是非常困難的,並且越是用手工方式追求標準化,花的時間就越長,效率就越 低,成本就越高。而文化工業的“機械複製”正好相反,想做出兩件完全不一樣的産品是很困難的,而且生産的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
電腦和互聯網時代的“數位化複製”與工業時代“機械複製”相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目前網友在線下載大量的彩鈴,就是這種現象。據說一首《老鼠愛大米》 的歌曲,短時間內在網上被下載幾千萬次。由於網上下載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導致網下許多傳統的音像製品門市紛紛倒閉,大批光碟論斤賤賣。這種現象說明,基於 互聯網的、數位化複製的創意産業已經初見端倪,並且對傳統文化産業構成嚴峻的挑戰。
如果說在任何複製之前,都有一個創作或設計階段,那麽文化産業是工業設計,創意産業是數位化設計,藝術設計。當然,文化産業與創意産業完全可以並存在。某一天,你在地鐵或公交車上欣賞漫畫 (動漫)産品,如果是看紙質的小人書,你消費的是機械複製的“文化産業”,如果你用手機觀賞,你消費的就是數位化複製的“創意産業”。
6、文化産業是採集中模式,創意産業則是先分散後集中模式
現代化的主要標誌可以歸結爲兩個: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需要大批工人在工廠的車間集中生産,他們下班之後,只有居住在工廠附近,才便於上下班。因此,工業 化必然帶來城市化。而隨著城市版圖的日益擴大,分散勞作的農村人口將逐漸減少。文化産業作爲一種工業,同樣需要集中生産,影城好萊塢的出現,決不是偶然, 而是文化工業的一種必然形態。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物流”與“資訊流”的分離,從事精神産品生産的人,可以不集中在 一起上班。他們可以各自在家裏工作,他們的創意和産品可以通過 互聯網輸送到出去。大家可以在網上交流、碰撞,産生新的創意和作品。這種分散生産的模式,正是創意産業的重要特點及工作模式。
7、文化産業是大衆消費,創意産業是分衆消費
文化産業是通過傳統的大衆傳媒進行傳播和消費的,大衆傳媒的受衆主要是大衆,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産業的消費者是大衆。工業化的“機械複製”,導致産品一 模一樣,沒有個性,這是與大衆傳媒的受衆相適應的。在大衆傳媒強勢的時代,我們很難分清,究竟“機械複製”導致大衆統一偏好,還是大衆傳媒強化了大衆的統 一偏好。大衆傳媒本身的生産,也是“機械複製”的。
而在互聯網時代,目前中國很快進入“3G手機時代”,而美國正在研製“4G手機”,“數位化複製”成了主流,小批量的、個性化的生産和傳播極爲方便,統一愛好的大衆將漸漸被不同嗜好的分衆所取代。因此,創意産業的消費者將是分衆,而不是大衆。
互聯網上廣泛流行的各種社區論壇,已經證明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無論網友從屬於哪個國家,哪種民族和哪種文化,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自動找到自 己的社區。這種社區是分衆的,而不是大衆的。比如,喜愛文學的就到文學社區,喜歡科學的就到科學社區,喜歡動漫的就到動漫社區。分衆社區不論年齡大小和種 族文化,只要有共同愛好,他們就可以虛擬地生活在一起。因此,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和未來的4G時代,無論身在何處,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嗜好,從 WAP網上下載自己喜愛的創意産品。
8、文化産業會自發成長,創意産業需扶持倡導
儘管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都是精神産業,都離不開科技革命和資本推動,但文化産業可以自發成長,創意産業則需要政府的倡導扶持。1994年,澳大利亞以“創意的國 度”(Creative Nation)爲目標,公佈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1997年,英國政府派團赴澳大利亞考查,之後,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指導小組,提出把創意産 業作爲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澳大利亞和英國——這兩個世界最早倡導創意産業的國家的情況說明,創意産業初期離不開政策的扶持。
相反,文化産業則是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進程逐漸發生發展的,即便政府不明確扶持,文化産業也會按市場規律自發成長。在國外,文化産業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 成功的産業。爲什麽創意産業更需要政府支援呢? 「近年來,台灣浪費在不必要的節慶活動上,就『燒』掉天文數字。」有人就痛批文建會去年在高雄衛武營辦的「全國表演藝術季」聯演活動,把有拿文建會補助的 藝術表演團體集合起來,辦一場超大活動,結果三天燒掉五、六千萬元,這種非生活性、常態性活動,根本是一場「大拜拜」,這種「中央跑來跟地方競爭辦節慶」 的做 法,他很不以為然。我們認為身為負責文化建設的最高機構,卻要構築這樣非常態、不切實際的文化活動,根本不能稱為「文化生活」。
按 英國政府的定義,創意産業是“那些發源於個人創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夠通過應用知識産權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産業”。我的理解是,這種個人的創造力、技 能和天分,如果沒有政府適當的支援,是很難成爲産業的。個人的資本有限,想創業,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不知怎麽找投資。當然,我們可去找風險基金。即便 有風險基本支援,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政策環境,創意企業也不易成長。據瞭解,目前大陸北京、深圳的政策環境比較利於創意産業的成長。
遊戲 Gun Battle . Ultimate Force . SMS Free 《創新發現誌》
大國崛起12集 1.海洋時代 2.小國大業 3.走向現代 4.工業先聲 5.激情歲月 6.帝國春秋 7.百年維新 8.尋道圖強 9.風雲新途 10.新國新夢 11.危局新政 12.大道行思過去數千年來,人們信奉仰賴的是宗教、是政府,無論君權政體、民主或共產制度。但在現今資本主義橫行的年代,企業才是人們信仰最虔誠的宗教。事實上 在全球化浪潮大舉入侵下,跨國企業早於世界各地都佔有一定版圖,不再受限於任何單一政府的權力管轄之下,已一舉超越各國政治領袖而成為當今社會最有勢力的 實質領導者。
電影更以科學怪人來比擬現今的跨國企業,雖然是藉人類之手才得以呱呱墜地,但在擁有無人能及的強大力量之下,早已超脫人類掌握而成為失控的脫韁野 馬,搖身一變為只為血腥味(鈔票)而驅動的兇猛鯊魚。但在一味追求繁榮利益的同時,企業也隨之創造了毀滅性後果,最後將會吞噬整個地球與人類文明。
《企業人格診斷書》根據喬爾巴肯的〈企業的性格與命運〉拍攝而成,片中請來許多企業家、教授學者現身說法,不僅邀得了愛出風頭的記錄片導演麥可摩爾、反霸權異議學者喬姆斯基、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No Logo〉一書作者娜歐蜜克萊恩,甚至連殼牌石油公司前董事長穆迪史都華等商場上赫赫有名的霸主也親身接受訪談。
最難能可貴地還是請到了全球最大組合地毯製造公司Interface董事長雷安德森,親口描述他如何從原本毫不關心企業責任的商場梟雄,頓悟成今日 捍衛環保與地球永續經營最不遺餘力的良心企業家,暢談其間轉變之心路歷程。片中收錄的一場企業座談會上,雷安德森開頭第一句話便是稱呼在場同業為「我的掠 奪者同伴們呀」,話語間滿是悔恨悲痛的自省意味,鏡頭掃過台下觀眾席時可見到數人雙目噙淚、聚精會神地聆聽他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