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1

歐盟在海外不招搖的思維從何而來?


從生活風格、價值觀、戰爭的方式、法律的觀念,本書作者、英國最有遠見的思想家馬克.里歐納德認為,歐洲正在以毫不聲張的方式重塑這個世界。他認 為,美國逐漸失去霸權位置的同時,一種新的力量已經發展形成,這種力量不是用軍事預算來衡量,而是一種長期作用的力量。他更進一步指出,歐洲的力量是一種 「弱權力」。只要停止用美國觀點來觀察這個世界,我們就會發現,那些以為歐洲人「軟弱」的每一個要素,事實上都是這種非凡的「變革力」。

歐盟在海外不招搖的思維何來?

通過在當地保持低調,以及通過各國機構運作,歐洲得以在不引起許多敵意的情況下,擴大其覆蓋範圍。隨著歐洲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可以採 取同樣的運作方式。當歐洲軍隊到海外時,他們很少穿歐洲的制服。打出的旗號通常也是北約或聯合國。在歐洲建立的保護區,例如波士尼亞(Bosnia)和科 索沃(Kosovo),其特別代表也是以聯合國以及歐盟的名義行事。

歐洲力量甚至在經濟領域也保持低調。歐盟經濟的規模同美國差不多,對外投資的水準也旗鼓相當,然而其經濟實力—在許多方面都要強於美國—卻並未以同樣的方 式受到注意。反全球化幾乎已成為反美現象的最大特色,甚至在美國國內也是如此;但同時,全球化卻正成為歐洲現象。麥當勞的入侵激起了各地經濟民族主義者以 及全球化反對者的憤怒。這些運動所憎恨的所有對象——星巴克、蓋普(Gap)、耐吉——都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公司。從某些方面來說,世貿中心受到攻擊正好彰 顯了這種矛盾——對世界經濟中心的攻擊之所以會發生在紐約,正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力量過於招搖。與美國經濟實力相當的歐洲就沒這麼引人注目。

這一點甚至適用於美國對外國經濟在國內併購的特殊恐懼。一九八0年代,就明顯能看到美國國內對日本崛起,以及日本有可能控制美國經濟的緊張不安和痛苦。歐 洲目前在美國的投資雖然輕易地超過了日本,但在美國分析家繼續對歐洲的分析重點放在軟弱上時,這一現象就很難受到注意。

歐洲在海外不顯山露水的最大原因在於:歐洲殖民史的黑暗篇章,也就是說歐洲確實不願意再沾上帝國的邊。此外,歐洲對地方文化的尊重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歐洲從來沒有幻想建立一個人類發展的單一模式:各種不同的、相互競爭的文化應和平共處。這一點在北愛爾蘭政治家約翰.休姆(John Hume)獲授諾貝爾和平獎時得到最顯著的體現。在獲獎演說中,他稱歐盟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和平進程:「歐洲的洞見說明差異並不是威脅,差異是自然的……面對差異最好的答案就是尊重它……歐洲人民創建了尊重他們彼此之間差異的機構——歐盟部長級會議,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議會——使他們得以為了他們共同的、實質的經濟利益一起工作。」

這種多樣性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使歐盟得以堅守自己的原則。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這一點。一九八九年柏林牆倒塌時,對於哪一個前共產黨 國家能獲允進入聯盟,並未達成一致意見。由於歐洲領導人在歐盟的最終邊界上沒有定論,所以他們決定將歐盟的大門敞開,進入的條件是必須滿足「哥本哈根標準」(Copenhagen Criteria)對民主、法治以及自由主義經濟的規定。這一決定背後隱藏了將某些國家排除在外的動機,一些成員國尤其渴盼能夠利用這個協議提高門檻,以 使土耳其永遠無法加入歐盟。他們設立了嚴苛的人權和尊重少數民族的標準,認為其將超出凱末爾共和國(Kemalist Republic)的承受能力。然而,正是這些標準驅使土耳其進行改革,並為一個現代和民主的土耳其加入歐盟鋪平了道路(儘管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對土耳其加 入歐盟都興趣缺缺)。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貨幣聯盟的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標準(譯註)——設計時的至少部分用意是為了讓揮霍浪費的義大利 人陷入困境——結果反而終結了義大利的揮霍,順利加入歐盟。

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成員國努力就他們的最終目的達成一致協議,並藏身在反映歐洲價值的進程背後。諷刺的是,他們選擇在歐洲這個層級上展現價值,為的是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很奇怪的情形,各國有利益而無價值,歐盟有價值卻無利益。

莫內在歐洲計畫開始時預言:「我們開始了一個持續的改革進程,它比在西方之外被廣泛接受的革命原則能更長久地塑造明天的世界。」不過由於歐洲計畫猶抱琵琶 半遮面地隱藏在各國的立法和行政機關之後,因此很容易被遺漏掉。我們所看到的是保留了合法性的政府並未失去權力,政治也仍然按照古老的方式在運作。但諷刺 的是,恰恰是這種「大象無形」使歐洲計畫擴散地如此之快、如此深遠,從而為自身發展創造出不竭動力。通過並肩前進並把主權彙聚起來以實現共同的目的,歐盟 國家從虛無中創造了一種新的力量。他們所啟動的這場靜悄悄地革命將改造這個世界。

譯註:馬斯里赫特(Maastricht)標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日,歐共體首腦會議在荷蘭小城馬斯特里赫特召開,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包括《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條約》和《歐洲政治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同時決定將歐共體改稱為歐洲聯盟。《馬約》確定了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趨同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